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解读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与去年相比略有变化,在指导思想上更加明确。中公教育根据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命题变化对大纲进行深入解读,对考试趋势进行预测,以求为考生指点迷津。
一、与时俱进,思想指导
2021国考大纲提出“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去年相比,多了“分析”二字。中公教育认为,2021国考申论将有可能提高综合分析题和复合型对策题的出题比例,从而测查考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结合2020年国考题目可知,这一指导思想在申论试卷中还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材料明确提出指导思想。2020年省级试卷考查了“人才队伍建设”主题,材料1首段即明确提出了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后材料介绍了L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开了对人才政治引领实效的探索。
二是试题考查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思想解答时代课题。2020年国考申论市级试卷第一题要求分析老马是“怎样当好基层这根‘绣花针’的”,体现了“以民为本”“有担当”等工作方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在这一年中,中国还加强基层治理,科学防控疫情,以“六稳”“六保”稳定经济大局。多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身为准公务员,考生要深入学习这一指导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站在符合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上,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原因、影响等,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二、能力导向,要求较高
申论考试以能力为导向,即大纲中规定的各种能力会在材料和题目设置中体现出来。能力与题目设置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并非完全一对一的对应,题目可能是对某几项能力的综合考查,只是不同题型侧重点不同)。相同的能力,省级和市级的要求略有不同,但是考生需要把握的方向是一致的。为帮助考生全面备考,中公教育综合解读了省市两级考试中所考查的大纲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
1.能力解读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申论考查的基本能力,是广大考生做好申论考题的一项基本功。对于该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①全面把握内容,准确理解含义。“全面”,说明给定资料中的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阅读时要字斟句酌,逐段分析。“准确”,即对材料的理解应完全符合材料的本意。故要把握材料主要讲了什么,准确归纳材料主旨和各则材料的含义。
②把握关系。一则资料常会包含多个段落,不同段落之间往往存在总分、并列、因果、转折等各类关系。分析段落关系可以辅助考生将资料分层。考生要梳理资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概括段意,分类整合段落信息。
③准确提炼观点,揭示本质问题。给定资料中涉及一些事实,考生要提炼其中的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信息,对事实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评价,明确列举这些事实的目的,得出事实想要表达的观点,在理解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要揭示的本质问题。
由此可见,阅读理解是对给定资料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的全方位、深层次理解。阅读是方法和途径,理解则是目的和归宿。
2.考查形式
申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般以给定资料为载体,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这种能力在申论考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考生作答题目的基础,是确定选择作答方向的保证。故此,读懂材料、理解材料是申论作答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申论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是基础能力,五大题型均考查该能力,而最直接测查该能力的题型是归纳概括题。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才能形成对问题或现象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准确作答。
【示例】
根据“给定资料1”,请你概括L省在人才的政治引领方面的主要举措。(1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2020·国家·省级·第一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一是阅读“给定资料1”,全面理解给定资料各段的主要内容,不放过与题目相关的任何有效信息,且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二是准确理解什么是“人才的政治引领”;三是提炼关于L省在人才的政治引领方面的主要举措,举措即做法,阅读时要注意关注对策词,尤其是动词引领的句子。
(二)综合分析能力
1.能力解读
综合分析能力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能力,对于该能力,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求。
①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是与单一角度相对应的,它要求考生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运用多视角,既要看到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要看到引起问题的外部各要素。这里的多角度,体现的是一个“全”字:从内容上说,要包括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全面分析;从性质上说,要看到事件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②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等同于判断;评价,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这两点对得出结论、作答试题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是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或归纳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
2.考查形式
综合分析能力实际上是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综合。对于申论考试而言,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载体主要是综合分析题,考生需要对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考量,而后结合题目要求具体分析,在准确判断材料的价值取向后,给出合理的结论。此外,提出对策题、贯彻执行题和文章论述题也会考查该能力,考生只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对策、执行方案、论点论据等。
【示例】
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有条理;
(2)不超过250字。(2019·国家·省级·第四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题目要求谈谈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那么阅读材料时就需要深入分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就其含义展开详细阐述。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了综合分析能力的两点要求:一是多角度思考,即把握“精神资源”“乡村文化”这两个关键词,思考乡村文化怎样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精神资源;二是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即对乡村文化作总结,指出其本质。
(三)贯彻执行能力
1.能力解读
贯彻执行可以分为“贯彻”和“执行”两个方面,贯彻意为落实方针政策、精神方法,执行意为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前者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后者要求考生提出完成工作的具体措施。
我们以贯彻执行题为例,从贯彻什么、为何贯彻、如何贯彻三方面来理解该能力。
①贯彻什么:明确文书类型和作答任务。题目中会给出具体的作答任务,告知考生写作背景以及要写什么类型的文种,给作答提供方向。
②为何贯彻: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明确写作背景。有时题目会给出写作主题、写作目的等信息,为写作背景作出提示;若题目中没有这些信息,考生可以根据文书类型和材料中的背景表述来确定发文事由。
③如何贯彻:根据文种要求和材料内容书写文书主体部分。在书写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要依据客观实际、及时有效的原则。依法行政,即答案尤其是所提出的措施要合法、合规;客观实际,包括材料实际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在作答时立足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要点,同时要站在题目所设定身份的立场上,结合生活实际,考虑书写内容和语言风格;及时有效,即成文落实到笔试中要符合题干要求。在考试中,需重点关注“依据客观实际”这一原则。
2.考查形式
贯彻执行能力本应通过实际操作来体现,但对于笔试而言,则需要通过文字性的表述来体现,这个要求使得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载体倾向于贯彻执行题。考生首先需要认清题目的作答任务、工作目标与组织意图,通过对给定资料内容的归纳、分析,全面掌握完成作答任务所面对的客观实际情况,在明确题目限定的身份及对应职权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完成工作目标,达成组织意图。
【示例】
邻区有关部门准备到锦林区学习考察,了解“智慧锦林”综合平台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情况。如果你是锦林区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份情况介绍提纲。(20分)
要求:要点完整,内容具体,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2020·国考·市级·第三题)
分析:通过具体题目,我们来分析本题是如何考查贯彻执行能力的。
①贯彻什么:写一份情况介绍提纲。
②为何贯彻:邻区有关部门准备到锦林区学习考察,了解“智慧锦林”综合平台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情况,你是锦林区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要向来宾介绍“智慧锦林”综合平台。
③如何贯彻:介绍“智慧锦林”综合平台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情况,内容要具体,以供邻区有关部门学习。
(四)提出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能力解读
提出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考生从复杂资料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继而提出解决方法。对于该能力,需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①理解、分析问题。考生在作答时要通读给定资料,发现和梳理具体、细微的问题,把握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分析问题的性质,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影响等,考量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增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提出措施或办法。对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后,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并思考对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最终筛取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③措施有效、可操作性。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考生还需重视措施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即所提对策应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实施手段和操作步骤,使提出的具体方法能够直接被付诸实践。
2.考查形式
在申论考试中,提出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形式比较明显,往往在题目中会直接要求考生“针对……提出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梳理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等,重点以提出对策题为载体进行测查。考生在作答时要通读材料,迅速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原因、经验、教训等推出对策。贯彻执行题和文章论述题也会涉及这一能力,如让考生撰写建议书、报告,写一篇策论文等。
【示例】
如果你是沙洲市市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分别梳理三个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5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所提措施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500字。(2020·国家·市级·第四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提出对策题,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较明显:一要分析材料中三个市场分别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二要提出措施或办法。在分析完三个市场存在的问题后,要针对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措施,或提取材料中已有的措施,或根据问题反向推导出措施。三要保证对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本题材料中提到莲池农贸市场存在“居民增加,市场脏乱”的问题,我们不能看到此处就直接提出“搬迁市场”的对策,还应结合本市场的特殊情况即“居民有需求,搬不走,拆除重建代价又太大”以及民众对于市场卫生和市场摊位的担心,提出“对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造时找个地方过渡并维持好市场管理,安排人员清运垃圾为居民提供方便,改造后要安排摊主回到原位经营”等具体有效、可操作的措施。
(五)文字表达能力
1.能力解读
文字表达能力贯穿整个申论作答过程。关于该能力,考生要注意四个要求。
①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考生在作答时,要根据题型特点、文书或文章类型,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用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表述特定的内容。
②准确规范。准确,是文字表达最为基本的要求,考生在书写时,要以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观点,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辅助表达;规范,指要力戒浮华、粗率、草草不恭的文风,应使用与机关行文规范相符的特定词汇、语体和语言方式,文风同机关保持一致,使用机关通用的、规范化的政治术语,使用严谨平实、庄重大气的书面语体。
③简明畅达。由于申论考试有严格的字数要求,考生必须保证用语简洁,这不仅能节省作答字数,也可以向阅卷者展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把控能力。在文章论述题中大多会出现“语言畅达”或“语言流畅”的要求,因此考生要恰当地组织语言,保证语句的通畅。
④表述思想观点。考生要对材料中的事件、观点进行分析,立足材料形成个人的独立观点,并运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2.考查形式
文字表达能力是申论作答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申论考试中,该能力在所有题型中均有体现,其中以两类题型为主:
一是贯彻执行题。这里特指2020年国考申论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题目设定了作答身份、作答任务、写作背景及目的等,要求写一篇800~1000字的应用文书。与常规贯彻执行题不同的是,我们在作答此类题目时,除了要依据材料提取相应要点外,还需对要点进行结构、语言、字数等方面的加工,设计开头、主体及结尾,使文书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并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感染力。
二是文章论述题。国考偏爱考查未明确写作主题的文章论述题,题目通常给出材料中的一句话,要求根据对给定句子的理解或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感受写一篇文章。在作答时,要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迅速提炼总论点和分论点,形成正确的写作思路,并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展开论述。
【示例】
假设你是S省省委人才发展局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5”,以“海纳百川聚四方之才”为题,为S省省委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撰写宣讲会上的推介讲话稿。(30分)
要求:
(1)角色定位准确;
(2)内容切合主题;
(3)语言流畅,有感染力;
(4)字数800~1000字。(2020·国家·省级·第五题)
分析:本题是一道贯彻执行题,作答字数为800~1000字,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看作答要求。“角色定位准确”“内容切合主题”体现了用语要准确和规范,文风符合身份要求,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及讲话的目的;“语言流畅”“有感染力”是对语言表述的要求,要做到语言的畅达及观点的真切。
再来看作答任务。“以‘海纳百川聚四方之才’为题”提示考生标题要准确,不可自行拟题;“宣讲”“推介讲话稿”则表明主要使用说明和陈述的表达方式,介绍S省的人才引进政策及在人才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且表述要有重点,达到推介的目的。
三、题型题量,相对稳定
从题型来看,国考申论主要考查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贯彻执行和文章论述五大基本题型。2020年未考查文章论述题,而以800~1000字的贯彻执行题取代。今年考生在备考时,一方面需练习字数较多的“大公文”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忽视对文章论述题的练习,避免复习出现遗漏。
从题量来看,近年来国考申论试卷实际考查五道题。2011年、2012年和2016年国考申论试卷虽为四道大题,但其中一道大题会包含两小问,实际需要作答的题量仍为五道,题量稳定。考生可据此训练备考。